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中学语文老师夏昆坚持在他的课堂上为学生们放电影,让他们思考电影背后那些与高考无关却与人生有关的问题。同学们的影评作业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:

张宇慧同学在《死亡诗社》把基丁老师比作一位船长,“载着一个班的船员们寻找新大陆”,“当风雨骤至,他让船员们乘着救生艇赶快逃离,却留自己一人抱着风雨摧残后剩下的一小块木板向大陆游去”。张同学说,尽管基丁失败了,被学校辞退,“但他让所有人从蜗牛壳中探出了眼睛——看清自己究竟在过谁的人生”。

刘莉同学在看完那部著名的“世界离独裁只有七天”的电影《浪潮》后,虽然表示“其实并没看懂法西斯主义到底怎样害人于无形的”,但旋即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,进而意识到“其实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的吗?假如你是个弱小的人,当你受欺负时有人来救你,你难道不高兴?你和一个差距很大的人合作,打了一记漂亮的好球,怎么会不高兴?就像让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食物难道会不贪婪?其实法西斯主义正是人性的一部分,它是一种在绝境中的狂热。狂热并没有什么不好,但是过于狂热,就会产生反噬作用,吞噬你的人性。”

林欣同学在看完印度电影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》后,在其他同学说出拼搏、奋斗、执着、付出等关键词的同时,“也忽视不了电影中若隐若现为我们描绘的阴暗的一面,贫穷、阶级矛盾、宗教冲突……”。导演说,“在印度文化中,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,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,每个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,人在命运面前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。”,林同学反问:“而我们又想想,这仅仅是在印度吗?”

我相信他们会在未来人生中的某个时刻,想起夏老师,想起这些电影。正如张宇慧同学的影评最后说的,“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找到新大陆,或是回到了出发点,或是早已被海浪吞噬,但我们知道那些船员们总会有一个在未来继续探索,是基丁让柏林墙又多了一条裂缝”。

是的,“基丁让柏林墙又多了一条裂缝”。在外人看来,这条裂缝可能并不起眼,甚至根本不会被发现,也可能很快就会被抹平修复,或者被轻而易举地掩盖,但没人能否认,基丁毕竟让柏林墙又多了一条裂缝。

 
 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光

李光

29篇文章 1天前更新

前凤凰周刊记者,现从事公益传播

文章